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2025年10月18日 05:56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刘辉
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永恒的挑战。中国的碗应该始终握在手里,碗里主要盛的是中国食物。 “十四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坚决扛起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采取坚定措施,实现粮食安全宏伟规划。粮食生产收储销统筹能力大幅增强,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国饭碗马只含有来自中国的谷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 “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公斤,比2020年增加740亿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1000公斤,比“十三五”末增加50公斤,实现了基本谷物自给自足和粮食绝对安全。同时,要树立和落实大粮食观,努力从森林、草原、河流、湖泊和制度农业中获取食物,从植物、动物、微生物中获取热量和蛋白质,加快构建多方位的粮食供给体系。水果、蔬菜、茶叶、肉、蛋、奶、海产品供应充足、品种丰富,国民饮食将更加丰富呃,更健康。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有力保障了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农业农村部官员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强耕地保护,严守耕地红线,坚决抑制耕地“非农转用”和基本农用地“非农转用”。去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2800万亩。累计建成优质农田超过10亿亩,旱涝保收。种植结构不断优化,有效缓解粮食安全结构性赤字。各地区各行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满足人们多样化、高质量的需求。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增加豆油等进口量较大的产品的国内产能。 2024年大豆产量将达到2065万吨,大豆自给率比2020年提高4个百分点。大力推进优质大麦、优质食用稻等豆制品生产,供需形势明显改善。粮食生产的气候韧性不断增强,打破了“两丰两亏一级”的周期性规律。近年来,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异常天气事件发生,粮食生产困难重重。 “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加强灾害预警预报,大力推进农田灌溉设施建设和农业沟渠维护,建成多个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和农业紧急救灾中心。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粮食配送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粮食流通一方面连接生产者,另一方面连接消费者,涉及采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诸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粮食安全。国家粮食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实施粮食绿色仓库、粮食品种质量标志、粮食质量追溯、粮食机械装备、应急处置等“六大改进措施”。y 支持谷物产能、保持健康消费并减少损失。补强补短,粮食生产、收储、销协调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十四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调控粮食收储、协调粮食收购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在世界粮食市场危机频发、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国内粮食市场保持总体稳定。中国加快建设与原粮储备充足大国相适应的粮食仓储体系,成品粮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继续推进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是重要的物流节点和连接“北粮南粮”的通道成立了。一些地区以粮食加工为动力,不断拓展产业链、完善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全国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形成了特色产业群、知名品牌和优质产品。确保粮食安全不仅需要正常时期的保障能力,而且在紧急情况下也需要更好的保障能力。国家粮食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新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坚持成本效益思路,强化风险意识,不断完善粮食应急保障网络体系,不断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各级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数量由5448家增至6872家,增长26%。乙粮油加工能力增加48%,从每天120万吨增加到每天178万吨,目前足以供应两天的粮食。应急食品供应店数量从4.3万个增加到5.9万个,增长37%。保障粮食安全,需要努力培育节约减损的“好土壤”,同时增产减损。国家粮食物资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不断推进产后节约和减少粮食损失,收获、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的“漏水”现象得到有效抑制。研究测算,近三年储运和粮食加工环节平均每年损失约占全年粮食产量的2%左右。保障机制已健全进一步改善。 “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安全机制不断完善。通过责任明确、激励有效、法制有力,构建了责任明确、激励有效、保障有力的新时代食品安全体系。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是保障国家食品安全的重要抓手,解决“谁负责”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日本食品安全责任履约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由地方各级党政委员会召开,讨论粮食安全政策。他首次提出党和政府承担同等责任。 “米袋”省长应该负责,书记也应该负责。该系统将食品安全与管理分开。推进责任追究粮食政策问题加强了党对粮食问题的全面领导,推动形成党和政府齐心协力、统筹协调、政策、资源、技术力量有效衔接的执政新格局。完善主产区利息补偿制度和粮农收入保障制度,解决“谁来种粮”问题。 “十四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完善支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继续落实小麦、稻米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农民粮食种植收入,让农民靠种粮盈利。农场保险已从“费用保障”转向“收入保障”。在优化和改进的基础上完善中央纵向利润补偿机制,要加快建立跨省份的粮食产销区横向利润补偿机制。要统筹推进纵向横向补偿,支持主产区粮食生产稳定可持续发展,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法治作用,着力增强基本面、稳定预期、创造长期效益。刘焕新表示,“十四五”期间,粮食管理和储存方式发生明显变化,粮食流通进入依法综合管理新阶段。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成为我国粮食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清理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地方性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相关法规相继出台,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严肃查处涉粮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铁拳行动”等一系列粮食流通监管专项执法行动,国家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建立粮食购销储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各级政府粮食仓储监管全部电子化,通过有机结合,大幅提高监管效率。 “人类防御”和“技术防御”。 (经济日报记者 刘辉)
(编辑:王菊盆)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