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电 (记者 陈玉波)“杨振宁非常喜欢陆游的诗歌,他曾引用陆游的诗词说:“身体随流而老,诗仍力求造化。”他表示,自己的身体随着时间而衰老,但仍力求新的创作。” 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病逝。当天,国际著名数学家、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丘成桐在接受华夏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了杨振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丘成桐住在杨振宁隔壁,但他们却从未见过面自从杨住院以来,她已经很长时间了。 “穆双雄共同努力打破了平等的保存,激励我向第二代和第三代学习。按照韦尔的标准,他推出了强大的物理学,并统治了科学界60年。” 18日得知杨振宁去世的消息后,丘成桐用了15分钟写下了这篇悼念。丘成桐与杨振宁相识已有半个多世纪。 1972年,世界著名数学家陈省生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专程前往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拜访杨振宁。丘成桐带着老师陈省身来到长岛杨振宁家,在那里呆了两个多小时。他们谈论了中国在美国学术界的情况以及数学和物理之间的关系。邱成桐先生与杨先生已有50多年的交往。丘成桐表示,杨振宁最大的贡献是增强了中国人民学习的信心。 “直到杨振宁、李宗道获得诺贝尔奖后,我们才意识到中国人也有能力产生一流的知识。”他还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名后,他经常去中国讲学,与中国物理学家有很多接触,明显影响了许多中国学者。他们对短期成功或利润非常感兴趣。在丘成桐看来,杨振宁是一个“非常有口才、有尊严、有学识的人。”杨振宁曾说过,“我体内流淌着父亲的血液,这是中华文化的血液。”丘成桐也深表赞同。他介绍说,杨振宁的父亲杨五之有很多 文学知识。 “先生。雅吴无之也是我老师(陈省身)的老师,他写的书信和诗词都很深刻。在杨五之先生的带领下,杨振宁先生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奇怪。而且他毕竟是在中国长大,读西南联大后出国的,所以有中国学术官员的基本传统。”丘成桐透露,杨振宁很喜欢陆游的诗,虽然有些诗不是大家都熟悉,但他经常引用得体、意味深长。(或更多)